发布日期:2025-02-05 12:22 点击次数:122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杨成武这位开国老将军出了一本书,书名挺有劲儿,叫《战华北》,讲的是他在华北打仗的事儿。他还特地请了老领导聂荣臻来给这本书写个开头。
聂荣臻爽快答应了。等他写完后,大家惊奇地看到,聂帅在这篇前言里隐约透露了一丝委屈。
聂帅是这样讲的:
平津战役爆发前,华北那边没打过多少大规模的仗……到了1948年下半年,华北那边整合了三个兵团,要是情况需要,打几场大战是没问题的。不过那时候,党中央和毛主席心里已经有了盘算,为全国解放战争布下了个好局。……
快40年过去了,聂帅聊起往事还是很讲究,他始终站在大局的角度看那段历史。不过,他的话里还是透出一个事儿,就是从1946年到1948年底,华北的部队确实没打过什么大的歼灭战,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特别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华北部队在每场战斗中消灭的敌人数量,从来都没超过3万。就像那个挺有名的清风店战役,他们也就歼灭了1万7千多人。打石家庄那会儿,也就歼灭了2万4千人。到后来跟东北野战军一块儿打的平津战役,那就不能算是华北部队自己干的了,歼敌数里也有东北野战军的份儿。
为啥中央会做出这样的部署呢?
一、一开始就不顺心
1946年那会儿,全国范围内的战争一触即发,华北的部队心里头可是憋着股劲儿,打算来场大规模的歼灭战。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局面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1946年6月的时候,聂荣臻给中央提了个挺大胆的计划:咱们得把山西给攻下来。
我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西进东守”,意思是在山西那边我们要主动出击,而在河北这边就主要做好防守工作。
毛主席不光点头赞成了这个方案,还把它精炼提升为“攻占三条路线上的四座城池”。
三条重要的铁路线分别是:从北平到绥远的平绥铁路,从北平直达汉口的平汉铁路,还有一条穿越山西省的同蒲窄轨铁路。
四座城市分别是太原、大同、石家庄和保定。说到这四个地方,指的就是山西省的太原和大同,还有河北省的石家庄和保定。这四个城市各有各的特色,太原是山西的省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同则以古城风貌和云冈石窟闻名;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发展迅速;保定则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不少名胜古迹。总之,这四座城市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四个城市地处山西和河北的关键位置,要是能一下子攻下来,那就等于把阎锡山的势力给连根拔起了,还能死死扼住北平的脖子。
聂荣臻壮志凌云,西边请来贺龙坐镇的晋绥军区,南边则联手刘邓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一起对三个方向和四座城池展开了猛烈攻击。多亏了刘邓那边死死拖住了河北的国军,让他们没法抽身去西边支援山西。这样一来,聂荣臻在晋北那边就连战连捷,一口气解放了山阴、繁峙、原平、五台、定襄这些地方,看起来就像是要一路往南冲,把整个山西都拿下来的架势。
不过,这股子胜利的劲头,到了大同和集宁那儿,就被猛地给拦了下来。
大同那会儿归察哈尔省管,集宁呢,就是现在的乌兰察布,它在绥远那边,俩地方隔了有大约200里地。要想在这么宽的地界上同时开打两场仗,那指挥员得有多能耐,可想而知。可说实话,那指挥员的表现,真是一言难尽啊。
那时候参战的队伍包括晋察冀军区的一些部队和晋绥军区的一些部队。要打这么一场大范围的战斗,按理来说,得有个非常有威望的大将来领头,最好是聂帅亲自来坐镇指挥。就算聂帅不是特别擅长在现场指挥,那也应该再找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将军来负责现场调度,这样也能搞定。
不过聂帅为人太宽厚,太顾及贺龙的情面,不好直接对晋绥部队发号施令。双方一合计,决定各自派出一名级别较高的将领前去指挥。
晋绥那边派了张宗逊过来,他是晋绥野战军的副头头,晋察冀则派了罗瑞卿,他是晋察冀野战军里的政委。这两个人,个个都是顶尖的高手,随便哪一个站出来指挥,大同都能轻松搞定。但没想到,这回一下子来了俩,搞得两边的部队心里有点懵,以为还是像以前那样,各管各的打仗呢。
结果就是,晋察冀的战士们心里有谱,晋绥的战士们也是各有各的打算。他们并没有照着张、罗两位领导的统一号令行事,两边都急着想立下头功。所以,还没到大家商量好的那天,四面八方就已经提前对大同发起了进攻。大同的战斗一打响,傅作义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不对劲,他发现聂荣臻的真正目的绝不是仅仅吃掉山西那么简单。他明白,一旦山西有失,自己的地盘也会跟着遭殃。于是,傅作义放下了成见,立刻调兵南下,去支援阎锡山。
张和罗两人在战前就琢磨着,要是傅作义来帮忙,那他铁定会路过集宁。于是,他俩就在集宁那边提前做好了准备。果然,傅作义派了三个师来增援,结果在半道上就被集宁给团团围住了。
战斗陷入了拉锯战,双方僵持不下。咱们部队在大同和集宁两地,同时碰上了两块难啃的骨头,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要是想快点儿搞定,那就得赶紧增兵。
张和罗两个人一起负责指挥,但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妙。因为他们俩都不是各自队伍里的一把手,对于调动兵力增援这类大事,根本做不了主。没办法,只能咬牙坚持,继续战斗下去。
聂帅那边呢,看起来要么是兵力紧张调不出来,要么就是觉得手头这些兵力足够搞定任务了,反正没打算再增派人手。
僵着的时候,傅作义脑筋转得快,干脆下了狠心,把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又调了一个101师去帮集宁那边。这个101师到底啥来头?其实就是傅作义起家时候35军里的头牌精锐师。
傅作义确实厉害,他在国军那些大佬里面,算是独一份有远见卓识的。他不会只凭着一股子热血行事,该出手帮忙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含糊,绝不吝啬自己的力量。
说起来也奇怪,聂帅为啥就看着大同和集宁那两块被围的敌人,却不去增援呢?连中央那边,可能也没想到傅作义会再加派人手。想来是因为,咱们之前观察到的,国军历来不爱管邻居的闲事,傅作义之前为了救阎锡山,已经派了三个师,那可是给足了面子,再增兵实在不太可能。所以啊,咱们这次判断失误了。
傅家军那边又调了一个师的兵力来解救集宁被围的士兵,打算解围后再往南推进。他们的行动迅速又猛烈,张、罗两位将领压根儿没想到傅作义会来这一手,连忙抽调围城的部分兵力去对付新来的那个师。结果两边都没占到便宜,聂帅见状,立刻下令,大同和集宁的围困都解除,先避开傅作义的强势攻击。
二、傅作义突然崭露头角傅作义这个人,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他原本可能并不起眼,但突然间,就像是一匹黑马冲了出来,让人不得不注意到他的存在。他有着独特的眼光和胆识,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决策。这些决策不仅让他自己受益匪浅,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和启发。傅作义的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实力和潜力。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是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多年来不断努力和积累的结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总之,傅作义就是一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厉害角色。他的异军突起,不仅让自己走向了成功,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动力。
大同和集宁战斗败了,聂帅心里头特别难受。仗打完后,大家坐下来琢磨,聂帅跟杨成武、罗瑞卿他们一块儿分析,都觉得现在晋察冀的部队打这种仗心里没底,说解放山西这事儿,咱得先放一放。
前阵子还信心满满地说要征服整个山西呢,咋这么快态度就大变样了?
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第一个因素很关键。其次,还得考虑第二个缘由。最后,第三个方面也不容忽视。
首先,聂帅在裁军这事儿上真是实在。1946年国共进行军调,要大规模裁军,聂帅积极跟着中央的步伐,选了晋察冀部队来当中共表达和平决心的代表。这也是形势所迫,毕竟晋察冀在抗日那会儿就被树为模范根据地,吸引了不少美国记者前来报道,还有最多的国际友人到这儿支援抗日,比如著名的白求恩和柯棣华两位国际战士,他们都是冲着晋察冀的名声来的。
干窗口这行,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别净搞些虚头巴脑的。聂帅下了死命令,晋察冀的部队得按照协议来,军事人员得砍掉三分之一。这一砍,部队可真是伤筋动骨了。张宗逊上将回想起大同集宁那场仗,为啥啃不下集宁那三个师,其实不是说指挥上出了啥大错,没一股脑儿地把劲儿使在被围的那三个师上,关键是部队心里没底,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再加上外面敌人又围上来了,腹背受敌,谁能坐视不管呢?
聂帅心里能不明白,裁军太多会伤了军队的底子吗?他老人家比谁都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毕竟晋察冀那二十万大军,可都是他亲手带出来的,要裁军,他心里比谁都不好受。但中央的命令已经下来了,不裁的话,政治大局就要受影响。聂帅咬了咬牙,硬着头皮也得把这事儿给办了。
另外,那个三路进攻四城的计划其实不太靠谱。它盯上的全是些大城市,像太原、大同这种地方,防守起来容易,攻打起来难。就咱们军队那时候的技术和打仗经验,硬攻这些坚固的城池可不是明智之举。咱们看看周围,东北、华东还有晋冀鲁豫那几个地方的军队,他们也没傻乎乎地去大规模打城市,都还在忙着发展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呢。
特别是太原那地方,一直到1949年4月份,咱们军队借着平津战役的威风去攻打太原,结果在西山那边栽了大跟头。徐向前元帅在前线都累病了。最后还是靠着一股子倔强劲儿,豁出去了打,火炮不停地狂轰滥炸,这才攻下了太原城。这样的家底儿,咱们在1946年的时候可还拿不出来呢。
另外,傅作义也是位不可小觑的人物。他在国民党里算是独有一番天地,早些年离开晋系军阀,到了绥远开始自己掌权。没多久,他就把那个偏远的穷地方管理得非常有秩序。
傅作义这人脑子转得快,不钻牛角尖,不死磕那些大道理。在绥远,他实实在在的搞民生,保平安。特别是那个国民党总挂在嘴边却不动真格的“平均地权”,他给落实了。用的招数和共产党差不多,就是整治那些大地主,不让土地都集中到他们手里,好让老百姓都有田种。
他自己琢磨着在绥远搞起了金融的新路子,结果绥远那儿的买卖交易特别顺畅,国统区那种钱毛得厉害的情况,在绥远很少见。
傅作义带兵挺有古代优秀将领的范儿,他讲究实干,为人实在,从不把士兵当牛做马使唤,也不会少发士兵的薪水和粮食。那时候,国民党中央军背后都嘀咕傅作义是个“七路半”,就是说他的行事作风跟八路军特别像。
傅作义在军队里特别有威信,他指挥起来非常顺手,手下的军队战斗力也很强,这可不是以前的老上司阎锡山带的晋军能比的。
1945年9月份,聂荣臻和贺龙一起攻打绥远省,那时候他们就感觉到傅军特别难缠,打法相当狡猾,一打就撤,就爱躲在城里不出来。傅这家伙还特别会找帮手,他的精锐35军被包围那会儿,他居然能说动宁夏的马鸿逵还有以前的老上司阎锡山,一起出兵来救。
因此,尽管傅系兵力不足五万,但他们却能扛住聂、贺两方的联手攻击。
大同和集宁那边正打着仗呢,傅作义又跟河北、热河的国民党大军联手,往承德那边逼近。聂荣臻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命令咱们的队伍从承德撤出来。
大同和集宁的包围被解除后,张家口就变成了个孤立的战略地点,聂荣臻马上命令我军赶紧离开张家口。那时候,战士们心里头都不乐意,好多人都跑去找聂荣臻,说啥也不肯丢掉张家口,宁肯豁出命去也要守住这城。
聂荣臻费了好大劲劝说大家,最后,大伙带着特别沉重的心情离开了。
傅作义立马调兵,迅速占领了张家口。蒋介石一听说这座城市被“收复”了,立马就在他那假国会上大肆宣扬胜利的好消息。
华北那边,咱们的军队碰了点钉子,之后就开始往后退。傅作义这家伙呢,是一点一点往前逼,最后竟然横跨了察哈尔、热河、绥远、河北这四个省,当上了华北“剿总”的头头,手下管着五十多万国民党军队。
这五十多万大军里头,有三十多万是蒋介石自己放低了身段,让傅作义去带的,目的就是要让傅作义在华北那边继续掌握大权。
傅作义一得势就不肯收敛,他一边死守平津,一边不断调兵遣将往保定那边攻打,硬是把华北的部队一步步往南挤。
碰到这么个难缠的地方大佬,中央的想法慢慢有了转变,不打算再跟傅阎硬碰硬,而是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力量,拖住傅部,别让他们再往大里发展了。
三、咱得挑小架打,别惹大麻烦
1947年6月份,朱德老总亲自跑到晋察冀那边,跟华北部队的领头干部们面对面开了个会,一块儿回顾了过去一年打仗的经历,总结了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得改进。
聂荣臻虚心接纳了朱德的意见,调整了打法,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座城一座城地硬拼,在小范围里纠缠。他改成了大范围机动,敌进我退,敌退我打,灵活应对。
高手一动手,实力立马显。朱德简单提了几句,华北战场形势就大变样了。聂荣臻也不再为傅作义大军可能南下的事儿头疼,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搞起了正太路、清风店这些战役,在太行山脚下连连动手。
因为中央的大方向是避免大规模战斗,所以聂荣臻虽然战斗打得精彩,甚至还一度打败了傅作义的101师和32师。这两个师可是傅作义手里的宝贝,被称作一块金子、一块银子,都是他的顶尖部队。结果三十五军的军长鲁英麐打了败仗,选择了自杀,三十五军的参谋长和32师的师长也都在战场上牺牲了。
傅作义尝到了共军的苦头,心里直犯嘀咕,琢磨着共军是不是换了个更厉害的指挥官,他打死也不信聂荣臻能有这等能耐。可左查右问,还是一头雾水,原来朱德到华北这事儿捂得严严实实,敌人压根儿没法知道。
到了1947年夏天,因为东北那边的野战军打得火热,国军有点扛不住了,所以就想让傅作义带兵出去帮忙。中央这边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赶紧告诉华北的部队,让他们先顾全大局,别太急着跟傅作义硬碰硬。最好是打些小仗,把傅作义给缠住,别让他有机会往东过山海关。
那时候,聂荣臻心里已经有数了,对傅作义的实力了如指掌,他信心满满,准备和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好好较量一番。而且,他们的队伍也日渐壮大,总人数大概25万,跟傅作义的部队硬碰硬,完全没问题。特别是后来被誉为开国上将“三杨”里的两位——杨得志和杨勇,都在华北部队。这两个人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各自领导一个兵团,勇猛善战,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有了这些精兵强将,打大战谁也不怕,傅作义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过既然中央已经下了这样的命令,我们就不敢再扩大战争的规模,一直都把它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到了1947年11月那会儿,咱们下定决心要豁出去,一定要把石家庄给拿下来,好让张家口那次的败仗有个交代。结果,打下来的敌人也就两万多人。这跟在东北、华东那边一比,差别可太大了。那边一打仗就是十几万人上阵,一次就能干掉敌人好几万,咱们这边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到研究咱们解放军的解放战争历史,大家伙儿总爱提孟良崮、四平、莱芜、羊山集这些大战役,可华北战场呢,好像没啥亮点。但这可不是说华北的部队不行,他们担着大责任,低调地在各个城市、地方打硬仗。就像红花配绿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干成大事。
华北的战士们,他们的荣耀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里!
#百家说史迎新春#
下一篇:打不过巴铁就把矛头对准国内穆斯林